簡介
外國菜極少有花巧的名字,多是「有碗講碗,有碟話碟」,清心直說,絕無虛言,主菜和配菜都一一列明,連汁液的用料也寫得一清二楚;所以菜名都是長長的,食客點菜時一望而知究竟,無庸多問。中菜的菜名便不同了,看菜單像猜謎,要花點腦筋。「食在廣州」的輝煌年代,酒家都各顯奇謀,推出令人匪夷所思的菜名,以吸引富好奇心的食客。但有時矯枉過正,使人如墮五里霧中,素菜尤其漏洞最多,一個菜名可以隨人詮釋,要舉例,簡直多如過江之鯽。手邊有一本印於1951年,陳榮著的《漢饌大全》,其中食譜不多,倒是菜名便有一大堆,至於釋名的部分,看了也不得要領。最近因為要響應世界素食日,想不出好的菜式,便找遍陳榮的《入廚三十年》,素菜是有的,但名稱奇怪,菜不對題,例如名為「青磬紅魚」的,既不青亦不紅,最後我選了「冬菇豆腐扒菜膽」,用油菜苗代了菜膽,蠔油、上湯一概不用,才過了關。
中秋節將至,香港多所大酒家都推出中秋宴會,大登廣告。現今香港大家庭解體,父母兒女都分開住,節日便成了全家的團聚日,而一般的居所狹小,想聚在家中一起過節,頗為困難。酒家便乘機做一筆可觀的生意。偶閱一則大飲食集團推銷迎月的廣告,菜的名字全為七字,其實從內容來看,四字已足表明菜饌的主料,但為了湊足七字,便強加三字去形容副料。因為多了三字,讀來便不倫不類。最令人費解的是一道稱為「吞拿魚卷湘芋勉」的,「湘芋勉」究竟是甚麼東西呢?本來以主料先行的菜名,只有雞絲翅忽然押後,變了「秋菊望月雞絲翅」。我真懷疑在龐大的飲食集團中,菜單竟未經過資深的公關審核後才「出街」見人。我相信在一些高檔的傳統酒家,斷沒有這種怪事出現。近代中菜食譜的始祖《美味求真》,菜名從二字至四字,簡單明瞭,不用猜測,一讀瞭然。就算1968年在香港出版的《無比中菜食譜》中,菜名都是依烹調方法、材料取選或地方風味去分別編排,讀者想找某一類食譜,查看目錄便可。在1972年出版的趙振羨著的《原味粵菜譜》中,亦甚少巧立名目的食譜。在「炒類」我找到一道名為「彩鳳求帶子」的菜式,用料和做法都與菜名吻合,是個好菜,便依譜做了。
在趙振羨那個年代,急凍食品並未流行,一隻活宰雞只得兩隻雞翼,是筵席上的熱葷,取價不菲。如今外來的急凍食材,唾手可得,炸雞翼、煎豬扒、成了中小學生的至愛。有孩子的家庭,外傭為求方便,難保不天天都炸雞翼和煎豬扒,養成小孩子偏食的陋習。過去五十年間,香港的飲食場景大異曩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