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介
最早期的客家豆腐以東江最出名,用手剁半肥瘦豬做肉餡,香港做這道菜以東江樓最為地道。在80年代,我在太古城東江樓吃這菜已由豬肉餡變了用鯪魚,菜名則改為客家東江豆腐煲,只要美味我就懶理正宗與否。
回憶中,小時上學看見有一個老伯擔木箱,販賣豆腐,已有肉餡和魚肉餡之分,前者價錢略貴,用豬骨或用魚骨煎湯底,不放味精,所以湯味原汁原味,一箱擺放食具,另一箱則盛載爐具,一毫或毫半有兩件,老伯不欺場會放入少量湯汁伴吃,回想仍覺得十分滋味。時代變遷,做法不同,堅持傳統客家豆腐的會放湯,做法依舊,只是由肉餡變為魚肉餡;另一乾煎或結合燴煮法處理,但味道和做法大相逕庭。大排檔以東江豆腐作根基,改做出生菜鯪魚球湯,街頭走鬼檔只用手推車販賣生菜魚肉,或是把釀豆腐乾煎,變成道地流行小食“煎釀三寶",隨食味和烹調方法不同,東江豆腐已經五花八門了。
回說豆腐是價廉物美的道地食材,營養價值豐富,更是經濟不景氣的草根食物,因為它是黃豆製造而成,內裏的蛋白質比較牛肉還要豐富,佔牛肉的蛋白質36.9%,當進食粗豆腐時已經等同份量的牛肉的蛋白質。人們進食100克豆腐等同吃了36.9%肉類蛋白質,還有吃黃豆時幾乎等於零的副作用,所以進食黃豆的風險比較小。故此50~70年代,豆腐是本地的平民食物,家庭主婦樂用的道地食材。